首页

美脚91feet

时间:2025-05-23 02:43:56 作者:学习·知行丨习近平总书记情牵“中华文化瑰宝” 浏览量:40443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赵晔娇)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对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学群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浙江财政部门正在加快探索构建“钱随人走”制度体系,以更加精准的转移支付调节,实现更加均衡的财力保障,提供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过去,政府更多地从静态地理概念看待地区发展,并配置公共服务、安排转移支付。但是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需求从静态变成动态,如果相关单位仍根据地域而非人口进行配置,就可能与实际需求脱节,出现资源错配等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学群。浙江省财政厅供图

  “浙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我们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让公共资源的配置、布局跟随人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在尹学群看来,创新构建体系化、集成化的“钱随人走”制度体系,正是提升公共服务精准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关键一招。

  实际上,承担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任务的浙江,在“钱随人走”制度体系建设中探索已久,完成了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等领域改革工作。

  具体而言,该省综合考虑服务对象对财政支出影响和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根据支出成本与流动人口的关联程度,分步调整优化转移支付分配办法。

  例如在义务教育领域,浙江设计优化吸收流动学生奖励机制、学生聚集引导机制、山区县托底机制等政策,惠及浙江全省484万名中小学生。在公共卫生领域,该省引入公共卫生服务“当量法”,根据服务的消耗、风险和难度确定标化工作当量,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服务积极性。

  由此可见,“钱随人走”制度在过去发展型财政正常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人的因素,切实解决依附在人身份上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问题。该制度不仅仅关注公共服务“物”上有没有,更关心群众要不要、觉得好不好,实现从“量”向“质”的转变。

  此外,尹学群建议,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随人走”的民生考核评价体系,减少按行政区划的“一刀切”考核,综合考虑人口、实际需求、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探索形成钱随人走、编随人走、任务随人走的基层资源配置机制和考核评价办法。(完)

【编辑:钱姣姣】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财政部: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习言道丨两会后首次考察,习近平关切这个顽瘴痼疾

万象10月12日电 当地时间10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万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支持“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

对“新中式”美学的关注与认知,也逐渐由表及里,走向对材质、细节、历史的深入挖掘。在风格方面,既注重保留中式美学共性,也注重传统美学的当代呈现,根植于“中”,造型求“新”;在款式造型方面,设计师既注重对中国传统式样的借鉴和改造,也注重将立领、斜襟、通袖、布纽等局部造型与国际潮流相结合、相转换,巧妙运用民族服饰的特色元素;在材料、色彩和图案方面,不仅运用宋锦、香云纱等传统丝绸品种,也化用中国特色纹样图案,让传统之美成为国风新潮。

重庆丰都:日出云海美如画

各地各校应该在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大力弘扬、积极涵育为人师者的仁爱之心,引导广大教师从自身做起,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华东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一代代师者学人心怀仁爱、乐教爱生的实践中,形成了“大爱在师大”的宝贵传统,支撑了一代代学子攀高行远。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学校将进一步凝聚起全校师生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把弘扬和培育仁爱之心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职业发展等各环节,以及“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国家计划实施过程,在全校形成“仁而爱人”的事业氛围,努力让每一名走出华东师大的师范生,每一位走入华东师大的教师,都以成为大先生式的新时代卓越教师为荣。

七十五载砥砺奋进 外媒称赞中国书写发展奇迹

如何将这种表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生活?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发起以纹样文化基因数据库为基础的“北京(西城)文化数字基因工程”,该项目聚焦西城区代表性文保单位,实地采集纹样素材,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梳理西城历史文化脉络,采集典籍档案、街区街巷、建筑器物中纹样素材,已针对西城区65处具有代表性的载体点位进行了文化内涵上的深度挖掘和艺术性阐释,形成了218个基因纹样、320组组合纹样、320个纹样器型图、8000个单体纹样,为后期数字设计转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